李烨 ,这个为中国高尔夫指路的人
来源:
|
作者:小鸟体育
|
发布时间: 2024-06-03
|
249 次浏览
|
分享到:
《高尔夫大师》杂志技术顾问及编委会成员、美国《Golf Digest》全球球场评委、球场设计、开发专业顾问李烨 (David Lee) 于2024年4月在巴西不幸因病去世,享年64岁。
李烨 / 1960-2024 (图 周唯)
编者按
《高尔夫大师》杂志技术顾问及编委会成员、美国《Golf Digest》全球球场评委、球场设计、开发专业顾问李烨 (David Lee) 于2024年4月在巴西不幸因病去世,享年64岁。
李烨先生作为早期从海外来到国内,深谙中西文化的国际级专家,不遗余力帮助梁文冲、吴阿顺等几代中国职业高尔夫球员从中国走向世界,并对国内高尔夫球场产业提出了很多宝贵中肯的建议,对推动中国高尔夫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烨先生也是小鸟体育的读者之一,生前对我们勉励有加。斯人已逝!今天,我们刊发《高尔夫大师》前球技编辑王成在微博上的一篇悼念文章,向李烨先生致以最深的敬意。
怀念恩师李烨,您永远不会独行!
文 王成
5月20日,周一的晚上,忽然收到艾柯老师的微信:李烨去世了,刚刚听朋友说,他在巴西旅行途中突发心脏病。由于各种原因,与李老师已经有几年没见面,猛然听到的却是恩师离我们而去。
李烨生前任《高尔夫大师》杂志顾问(图/周唯)
在我们这帮老同事里,我应该是跟李老师接触最多的,艾柯老师才第一时间告诉给了我。但除了高尔夫,我跟李老师交流的并不多,我甚至都不知道李老师的年纪,但是我知道他的心脏装过支架,估计得有十多年前,听他提起时,好像也是轻描淡写。于是我立马给李烨老师的微信发了信息,希望再证实一下。

作者微信截屏 (图/weibo@YISgolf)
周三的晚上,李老师的爱人给我回消息:我是xxx,刚从巴西圣保罗回台北。上个月David在巴西旅行途中因心脏病突发过世,上周已安葬在圣保罗附近。不会办任何仪式,谢谢大家一路支持,李老师一生潇洒来去,自在如风。

作者电脑里翻出李老师的背影
这几日,心里总是有些空落落的,我也没太多跟身边的人提起,只是跟几个和李老师交集多的老同事分享了一下这个消息,李老师的音容笑貌时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也一直在硬盘里翻找和李老师的回忆……
李烨,David Lee,第一次见李老师,到现在得有快20年了,深色休闲西装外套搭配T恤,一个黑色背包,一头流行的奶奶灰,配上一副眼镜,搭配上纯正的台北腔,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李老师是世界发行量第一高尔夫杂志美国Golf Digest的顾问,因中文版2005年创刊,李烨老师也成为了《高尔夫大师》的顾问。作者(中)与李烨(右)在苏格兰高地的合影
05年的中国高尔夫,在非典之后掀起了一波小高潮,也是中国高尔夫发展的黄金十年的起点。但高尔夫毕竟是舶来品,国内真正的懂的人太少,海外信息获取又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因此将Golf Digest精准汉化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既精通中英文,且曾担任ESPN高尔夫球评的李烨老师,自然是最佳人选。
李烨曾是多年专业电视球评 (图/周唯)
于是Golf Digest的How怎么打(教学)、what用什么打(球具)、Where去哪儿打(球场)三大板块的专业问题都由李烨老师来帮我们答疑解惑。因为本科在北体读的体育教育,英语也顺利过了六级,所以我自然被分到了教学板块,也是麻烦李老师最多的那个愣头青。
李烨采访加里·普莱耶(图/周唯)
高尔夫的汉化,尤其是教学板块,几乎是另外一门语言,再加上又是Golf Digest的王牌栏目,也是读者最喜欢的内容,因此李烨老师对我的工作尤其关注,几乎每一期的杂志,都是我跟着李老师请教翻译,然后交初稿给李老师审核,修改再审核。刚开始通文几乎都需要李烨老师的指导及耐心讲解,达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然即便是生硬翻译过来,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无法自圆其说。
2008美国大师赛前三杆洞挑战赛,李烨采访梁文冲夫妇(图/周唯)
在那个网络都还不是很发达的日子里,中国的高尔夫爱好者以及从业者几乎都是通过各大杂志来获取高尔夫的咨询,而李烨老师无疑是最专业的高尔夫“传道者”。(这里没有对其他杂志同行的任何不敬。确实一来Golf Digest的教学板块是王牌栏目,二来李烨老师也应该是英文教学内容汉化最专业的人选,没有之一。)
李烨与张连伟和梁文冲 (图/周唯)
而高尔夫汉化,尤其是教学内容的汉化过程不止是翻译,更像是一种创新与发明。因为在此之前很多的说法都还没有被翻译,或者是没有被准确的翻译过来。都是李老师一点点打磨出来的,简单的backswing/downswing就不说了,follow through,就不一样,最早是被解读为“送杆”。看似是“送”杆,因为手臂是活的,球杆是死的,主谓宾没毛病,但是杆头在通过触球区后的速度非常快,好的挥杆是通过触球区后杆头带着手臂,所以更加精准的说法应该是“随挥”。苏格兰特朗普国际球场等光来时,留下作者与李烨难得的合影
再比如set up,出现在文章中,简单理解就是站好位,但是遇到stance又该怎么翻译?于是set up更精准的解读应该不止是做好站位,而是击球前的握杆、瞄准、站位,甚至是击球前的呼吸,乃至思想上做好准备。一长串的中文如何精准地表述?“站位”一定不够贴切,那么用“定位”二字来诠释其含义,不一定是最合适,但一定比站位相对精准。
大满贯赛美国媒体采访梁文冲,李烨担任翻译 (图/周唯)
还有我们常见的slice/hook,fade/draw等,结合英文释义,更多表述的是一种球飞行的曲线特点(比如slice,想象用刀飞速切下一片飞出去的线路,想象山西面师傅刀下的刀削面;),而不是方向(有兴趣的朋友,后期可以单独探讨)。但是经常被解读为右曲球/左曲球,小右飞/小左飞。因此出现了争议,要么直接音译斯莱斯(最保险但没技术含量),久而久之约定俗成;要么翻译成右曲球(加上注释:相对于右手球员打出从左飞出去,然后向右转动幅度较大的球路)……
时任海口观澜总经理杨青带《高尔夫大师》采访团队参观还未建造完成的海口观澜球场
诸如此类的精细化打磨,李老师对于学问的严谨令我抓狂,心想差不多得了,有时候还会突然接到李老师的电话讨论过往的话题,感觉李老师自己也一直在学习和琢磨,我怎么还能糊弄。
做学问也是熟能生巧,慢慢地我也对常规的翻译熟络起来, 但遇到难点还是会请教李老师。李老师也给了我一些锻炼的机会,跟着李老师一起翻译了几本高尔夫经典书籍和教学光盘,有一代球王金熊尼克劳斯的<Golf My Way>,有老虎的<How I Play Golf>,汤姆沃森的<Lessons of Lifetime>DVD,现在想来自己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这些经典之作上,也敢与李烨老师齐名,实在是有点恬不知耻。
作者和李烨一起翻译的经典书籍
到后来,跟很多中国的球友,以及年轻的教练们聊起《高尔夫大师》杂志,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提到自己都是看着高尔夫大师杂志练球学球的,好多高尔夫的词汇和常识都是跟着杂志学的,所以说李烨老师是“中国高尔夫行业的导师”也不算为过。李烨与梁文冲及其教练凯尔 (图/周唯)
因为在教学板块业务轻车熟路,就一起把球场编辑的工作也兼任起来,主要是自己喜欢打球,当时的领导和编辑部同事遇到多半是打球的出差机会,都会尽量让给我。李老师也酷爱打球,他经常自己调侃:虽然球技一般,但笔杆子下球技绝对是单差。跟李老师学习在球场方面的专业知识打开我的认知。
李烨与《高尔夫大师》摄影师周唯在苏格兰
2008-2015年,依旧是高尔夫的黄金发展期,杂志的预算充足,我们自费做了许多高尔夫球场的专题,印象中,和李老师一同自驾前往江浙沪浙、胶东半岛、海南东线自驾、云南之滇等,都留下了李老师带着我们走南访北的足迹。
李烨在英国公开赛球场特恩伯瑞(图/周唯)
李老师对林克斯球场尤其挑剔:李老师的眼里,中国没有一座真正的links球场,至少在当时,包括号称最有林克斯味道的海阳旭宝,只见其行,未见其神,不过已经是最接近links的了,其他的就更别提了。记得当时跟李老师一起去了上海的某新开36洞俱乐部的林克斯球场,李老师打了9洞就放弃了:这是什么玩意儿,太变态了,风大,球道长,球道外边全是长草,开球一偏就找不到球,不打了。当时我可能是不太理解,后来去过苏格兰,爱尔兰、北爱、澳洲等地方的世界名场,也逐渐理解了links的真正含义。
2009特恩伯瑞英国公开赛,李烨与梁文冲同行(图/周唯)
所谓links是高尔夫的发源地,是大海与陆地链接的地方,牧羊人发明高尔夫的地方,所以links球场的普遍特征是,在海边,球道梆硬,狂风肆虐,高羊毛草和壶型沙坑(大多后低前高,易进难出),bump&run是links的灵魂。然而国内大多数links学来了高羊毛和屁眼儿沙坑,却没做到硬球道,也没关注到球道走势对球滚动线路的影响(因为不硬所以股东不多),更别提生生横在果岭前的沙坑或是水障碍。
作者拍摄的苏格兰特朗普国际球场
英国公开赛上,顶尖职业球员,挖起杆以上的距离都不敢落点直接找旗杆,而是要考虑落地后的滚动(尤其是前旗,要在果岭前找落点,还要设计以什么样的线路滚上去)。Links球场的特点,孕育了links球场的多种打法,对于球路和落点更加考验,而不是无聊的300+开球,然后挖起杆锁旗。【郑重声明:以上观点来自于本人冒昧领会李烨先生的愚见,如有闪失,也是本人学艺不精,未能学习到李烨老师的精髓。】2013年缪菲尔德吴阿顺首次参赛2轮淘汰后在酒店看直播,左一沙发上是李老师的背影
印象中应该是2013年的英国公开赛,当时由于吴阿顺的参赛,他的经纪人Jacky彭带着教练、球童等一行团队、国内一众媒体包括时任新浪高尔夫的负责人赖贺斌、高尔夫知名评论员李扬等都去到了现场。我跟摄影师周唯老师以及李烨老师作为高尔夫大师的采访记者也去到了现场。当时印象特色特深,吴阿顺第一次打英国公开赛,既兴奋又有点懵,记得有一个五杆洞,第一天吴阿顺开完球剩260码,顺风选了5号铁,结果落点果岭前,但一路冲了出去,第二天还是同样的位置,还是顺风,选了6号铁,结果还是打大了, 职业吴阿顺都崩溃了,这就是林克斯,这就是The Open,碰上硬果岭,老虎之流的顶级球员攻果岭,都要选择果岭前的落点,根本都不敢上果岭。第一次现场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林克斯。
作者:三人合影实在找不到了,找到了当晚半夜入住酒店三人行李箱合影
英国公开赛结束后,我和李老师以及摄影师周唯老师一同自驾前往苏格兰北高地,探访最纯粹的高尔夫之旅(杂志经费充足)。开着一辆租来的小车(欧洲都是小车),三个人,三个球包,三个行李箱,塞得满满当当,从老球场所在地法夫,一路向北,去寻找最纯粹的林克斯。最难忘的经历,是我们前往北高地的某家俱乐部,一路向北找酒店都是满房,甚至都开过目的地许久,也找不到一家酒店有房,漆黑的夜,双向都没一辆车了,绝望之际,差点把车停到海边的停车场,三个人准备在车里将就一晚上,幸好在最后一个小镇找到了一家小到难以置信的酒店住了下来。
《高尔夫大师》出版的英国高尔夫特集
第二天往回开,路过一家叫Bora的老俱乐部,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的球场,一位长者坐在会所门前安静地看着书,旁边的tee台,三五好友等待开球,这就是苏格兰北高地的高尔夫生活。此行,我们在Trump International灯光来的时候,留下了难得几张与李老师难得的合影。
2014年美国公开赛,梁文冲全满贯纪念
再后来,李老师本是看好了高尔夫球场设计行业,跟我分享了不少资源,准备在球场设计与改造上大展宏图,无奈十一部委回头看,高尔夫球场数量锐减,设计新球场和改造老球场几乎没有可能,李老师来大陆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于是跑回美国定居了,印象中去上海汇丰和李老师小聚了一下,后来又在北京见过一面,疫情前后,貌似就没再见过面了。
雁栖湖俱乐部总经理于鹏弹奏《月光》纪念李烨
前几日与高尔夫行业前辈,通盈·雁栖湖俱乐部总经理于鹏聊天,听闻李老师与世长辞后,有感而奏:送给王成兄弟挚爱的导师李烨老师,愿天堂里也有高尔夫!
2023年圣诞节,李烨在秘鲁,这是他最后在南美的日子
“李老师一生潇洒来去,自在如风!我已经将你与李老师翻译的<Golf My Way>还有尼克劳斯的照片与李老师长眠,谢谢你!”师母说。愿李老师一路走好!You will never be al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