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GOLF杂志的统计数字,约80%的球手使用的杆身硬度不合适。这一数字放到中国估计会进一步扩大。球手一般依据什么“经验”选择杆身硬度?这篇文章或许会颠覆你的“常识”。
消费心理的标准
常常遇到球友问我:“我觉得我应该用S硬度的杆身。因为我的挥杆速度很快,用S杆身会比较容易回正杆头,也能打出应有的距离;R硬度的杆身太软,我找不到杆头。”
R硬度真的软吗?这可不见得, 这里提供一个译名对照表(下)供大家参考。
从译名对照表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通常认为R硬度的杆身其实不软,顶多说它是常规硬度,如果说软,应该是A杆身更软。但是,为什么我们在国内销售的球杆只有R、SR或S硬度,几乎看不到A硬度呢?这或许代表了市场营销者的心理——没有消费者愿意在杆身上,承认自己的缺陷。但是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各大品牌标配的球杆,正在把杆身越做越软,换句话说,硬度越标越高了。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球手认为如果打S硬度的杆身会比较直比较远。为了促进球杆销售,又可以让球手感觉好用怎么办?球具厂商把杆身标注成SR,杆身甚至与常规的A-flex硬度一样软。于是乎,消费者看到SR,感觉自己依旧年轻,打起来杆身却十分有“弹射感”,球杆大卖,皆大欢喜。
结果很可能是,当这名球友的球技逐渐提高了,动作稳定下来了,开始考虑使用较为“职业感”的Titleist球杆时,却发现杆面倾角9.5度,杆身硬度S的球杆,自己完全打不出应有的弹道高度和距离。他就开始怀疑自己的挥杆有问题,不够“资格”驾驭Titleist品牌的球杆。殊不知,问题并不出在你的挥杆动作上,而很有可能是你的日系球杆标注的杆面倾角9.5度,实际上是11度;而你SR硬度的杆身,放到美国市场,充其量只是A-flex……
似曾相识吗?
这也不是你的错,也不能完全怪卖球杆的人在欺骗你的感情。他在没做任何测试的情况下,推荐你使用一款标准很“硬”的球杆,而你乐于接受它。从消费心理学角度来看,和卖一台“油电混合动力两驱都市紧凑型SUV”差不多。
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是球杆发展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很早以前,业界传言软杆身打得远,由此引发了一场暗战。球杆厂商开始将杆身越做越软,甚至有些厂商将以前的R直接标上了S。由于软杆身的“弹射感”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所以这一招在销售上很奏效。以至于时至今日,我们所能购买到的产品尽管杆身上印了一个大大的S,对于挥杆速度超过100英里/时的球手而言,也依然软得像挥鞭子。硬度标得高这对于短打者是好事,但对于长打者而言,这无疑令他们丧失了开球的乐趣。更何况越软的杆身还会加大散射率,对于挥杆速度较快的人而言,更加大了他们的痛苦。
抛开复杂的杆身特性不说,杆身制造业有个特点——硬度标注没有统一标准——A厂家的S硬度很可能是B厂家的R,也有可能是C厂家的X。这令工坊技师非常头疼,因此,工坊技师们为了达成共识,诞生了另外一个标准,也是目前被业内人士更为接受的一个标准——杆身震动频率。单位为CPM(Cycle Per Minute)。简单来说,CPM值越高,杆身越硬,CPM值越低,杆身越软。CPM只是一个纯粹的数值,并不映射相应的硬度字母标识如R、S、X等等。虽然现在也有一些专供量身定做工坊的杆身厂家将R、S、X等硬度标示对应到不同的CPM,但是这个标准仍然和球杆厂商的标准完全不同。
让我们回过头来,总结一下球手选择杆身时,大脑里对球杆认识的依据,通常来说,以下这些“常识”将决定我们购买,或者心理上偏好哪种硬度的杆身:
常识1:我打得很远(或者身体很强壮),所以我应该用S硬度的杆身;
常识2:较快的挥杆速度配较硬的杆身;
常识3:较慢的挥杆速度配较软的杆身;
常识4:较软的杆身有更好的“弹射”的感觉,因此可以帮助球手打得更远;
常识5:较硬的杆身方便杆头回正,能打出更笔直的弹道;
常识6:太软的杆身会让你找不到杆头,打出夸张的右/左曲球;
常识7:应该打“你能控制的”最软的杆身。或者“你能打起球来的”最硬的杆身。
以上是对球杆有一定认识球手的“经验”。但是,在中国,大部分球手对于高尔夫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于是一些基于面子上的考虑,成为了某种附加观点:
常识8:我是高水平球手,我得用S硬度的杆身;
常识9:我是上岁数的人,我应该用R硬度的杆身;
常识10:我的朋友都用S硬度的杆身,我不能输给他们。
杆身硬度是球杆量身定做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但是,你究竟知道什么是“合适的硬度”吗?杆身硬度合适了以后的好处是什么呢?使用不合适的杆身硬度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就是本期文章探索的内容。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结论,尤其是针对上面的那些所谓“常识”而言,那么就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必然的选择。杆头速度只是参考依据其中之一,即使厂家告诉你“这支杆身适合90~100英里/时挥速的球手”,也仅仅是对其中一项数值的参考。如果我们仅仅通过杆头速度来为杆身硬度做选择,那么这种一叶障目的操作方式,实际上就失去了量身定做的意义了。
真理毁灭者
对于配杆的“普遍真理”,来自美国MyGolfSpy的量身技师提出质疑,他们通过一个实验,检验“普遍真理”的可信度,方法如下:
三位球手ABC,分别选用相同的,当时最新款1号木Callaway RAZR Fit杆头,分别配以UST Mamiya杆身,不同硬度R、S和X的杆身来打,杆身全部涂黑保证球手看不出杆身硬度(这样避免心理作用的影响)。这三支不同硬度的杆身重量一样,扭矩一样,折点一样,唯一不同的只有杆身硬度。
每位球手分别打10颗球,使用FlightScope雷达测试仪的数据作为参考,全部测试在真草打位进行。结果见下表。
由美国量身定做实验,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挥杆速度最快的球手C,如果他使用了X硬度的杆身,那么他的挥杆效率平均值是,球速降低了8.8英里/时,由此带来18码的开球距离损失;对于挥杆速度最慢的球手B,从R杆身过渡到X杆身,他得到了更快的挥杆速度,更快的球速,较少的倒旋,更远的距离和更紧凑的落点区间!
当然,你可能和我一样的震惊,第一个映入脑海的疑问就是:样本数量太少了,才三个人,不能概括大多数。实际上,美国技师同样不相信眼前的数据,他们联系了UST Mamiya杆身的厂家,请求日本同行进行更多的测试来推翻他们的实验结果,得到的回答是:UST在做了上百人的测试后,得到的结果和他们有共同之处。
这就表示,在一些情况下,确实有挥杆速度较慢的选手需要用一支X硬度的杆身;而挥杆速度近似职业的球手,有时候更需要一支R硬度的杆身——每种杆身硬度适合不同的球手,它取决于很多因素,而不完全由挥杆速度决定。
除此之外,UST品牌进行的百人测试还得出了其他一些值得引起思考的共性:第一,较软的杆身并不会得到更快的球速;较硬的杆身并不能保证更笔直的弹道;约六成球手使用较硬的杆身,确实减少了更“左曲”的弹道倾向。
总结一下以上的实验,我能够给出的选杆建议包括以下几点:
建议1:多尝试不同的杆身硬度,去练习场甚至下场时,打一打同伴的球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建议2:不要迷信“常识”,人云亦云,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建议3:高尔夫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的球具;
建议4:至于什么是最适合你的球具,要随着不断尝试——推翻自己——再次尝试让象限逐渐收紧,这也是不断理解高尔夫的乐趣所在,你会在这个过程中更加了解自己;
建议5:有经验的量身定做技师不照搬教科书的内容,而是根据球手的特质配置球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