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ING

STUDYING

COURSE GUIDE

GOLF NEWS

EVENT

PLANNING

EQUIPMENT

高尔夫推杆:把球推直的基本功
来源: | 作者:心点文化高尔夫 | 发布时间: 2023-07-10 | 152 次浏览 | 分享到:
就技术动作而言,推杆是高尔夫中最简单的部分。球静静地呆在眼下,等着我们拿起球杆,只要施加上合适的“力道”,把它推在正确的“线”上,一上一下,两下就完事。



然而,简单却不容易。更多的时候,简单最难。(以我的经验,那些一上来就用各种设备向你“显摆”推杆的数据有多么复杂的人,多数是因为他自己还未曾抵达过“简单”的境界,需要用“复杂”来显明自己的“价值”。)




把球推直的“功夫”就是推杆的首要基本功




以前我们说过,人认识事物采用的是“分类”的方法,也就是不断细化,“分门别类”后再进行认识
球要推直,需要细分为四个基本功:




推直四功


方正杆面




保持节奏




自然轨迹




质心击球







今天说第一功 ---- 方正杆面





No.1

 


杆面指向与球的影响 (哲:乌托邦/理想国-Evans)

在推杆中,击球瞬间杆面角度(即杆面的指向)和挥杆路径对球滚动的方向均有影响。从目前查到的文献来看,最小的认为杆面角度决定了80%的出球方向,最多认为决定了92%的出球方向。(接下来我们会通过远见高尔夫特制的推杆机器人亲测检验。)无论如何,杆面角度是决定出球方向的主要成因,但是挥杆的路径仍然对球的初始方向产生影响。理论上最完美的情况是,挥杆的路径是一条直线,即挥杆的全程始终位于目标线上。如下图:



在这种“完美”轨迹下,由于挥杆路径对出球方向的影响的偏差值为零,人们想,只要让杆头在挥杆的全程始终保持对目标线保持方正(90°),球就被绝对地推直了。


为什么又说这种完美挥杆轨迹和杆面是理论上的呢?因为由于球员站位时的身体上的生理结构和生物力学(上身向前保持一定角度的倾斜,挥杆时手臂与上身保持同步运动)的特点决定,采用常规站姿的球员的自然挥杆轨迹如下:

通常站姿下,杆头的挥动轨迹呈弧线;而杆面,在上杆过程呈“开放”状,在下杆过程呈“关闭”状。如下图:


在常规的站姿下,要想让挥杆路径和杆面呈“完美状”,需要做下面两个额外动作:


常规站姿的“完美挥杆”条件:

  1. 上杆时手臂离开身体,并在下杆时手臂靠近身体。

  2. 上杆时将推杆杆身逆时针旋转,下杆时将杆身顺时针旋转。



无数人做过“前仆后继”的尝试后不得不放弃,其原因是手臂的“分离”动作和手部的“反向”扭转与人的自然动作相违背,即使花大量时间,其动作的可重复性也十分可疑。当然,做成的人理论上也一定会存在的。


哦,还有一个办法,我们称之为“魏圣美法”,像这样:

问题是,连这种推杆姿势的“创始人”魏圣美自己都已经“改弦更张”了,你就不想和她一起找找原因吗?(原因有多个,最主要的原因是限制了视野。为什么限制了视野对推杆比保持杆面方正更重要呢?欢迎一起讨论。我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成果待未来有更合适的时机分享)



No.2

杆的弧型路径中保持杆面方正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如果杆的迹呈弧线,保持杆面方正是一件很困的事。其不然。

其一、上身的给挥杆的路径提供了“大弧度”,杆在球区域的一定范内(5-6英寸)提供了相“直线”的运行可能;

其二、由于手和手臂与脊柱的旋同步,我什么都不做,杆的杆面始与“弧”呈定角度(90°),毫不影响杆的“回正”;

其三、推杆杆设计中已了多项传统物理学的原理帮助杆因运动惯性而偏离。比如,杆加重的推杆(俗称“一字/刀背推杆”)就是根据牛第二定律,即物体的加速度与量成反比,通增加杆的趾部重量使得其在性中慢于杆跟部,从而保持“方正”的。因而,杆头设计的多不同推杆习惯的球提供了一步“校”的帮助。



第二功 ---- 保持节奏




No.1

甜点击球(儒:庸之道-Evans)
要想把球推直,在推杆击球时杆头需要保持稳定,杆面不能发生扭转。推杆杆头在设计和制作时,必须存有一个击球点/区,球在杆头触球时在这个点/区上,杆头不会发生扭转,杆面角度不会发生变化。这就被称为“甜点”或“甜点区”。如果击球时触球点超出“甜点区”,靠近杆头趾部时,杆面就会开放,(针对右手球员)球就会偏向目标右侧;靠近趾部时,杆面就会关闭,球就会偏向目标左侧。触球点离甜点越远,杆头扭转就越大。


研究表明,在22英尺(7.3码)距离的推杆中,巡回赛球员的击球区域大约在0.25 x 0.31英寸的范围内,七十几杆的球员的击球区在0.375 x 0.5英寸的范围内,90杆以上的球员的击球区在0.75 x 1.5英寸的范围内。因此,对于高差点球员来说,线看得准/杆头瞄得准与推球进洞的关联性较差。


No.2

甜点与中心点推杆出厂时,一般会在杆头上标记水平中心线。我们要知道,中心点并不当然就是甜点。由于制作工艺等问题,老式的推杆有很多甜点都不在中心点。当今的推杆,特别是大品牌商的推杆,中心点一般与甜点重合。



我们可以用以下简便的方法来寻找甜点区:

一手用食指和拇指在杆面方向上轻捏推杆握把,另一手用一根球梯触及杆头,施加力量使其前后摆动。连续“戳击”杆头,使得球杆只前后摆动而不产生杆身旋转的最中心点/区域,即为甜蜜点/区。


No.3 甜点与MOI(兵:孙子兵法-借势-Evans)


甜点与MOI甜点现象实际上是杆头的转动惯量效应的表现。转动惯量又称惯性力矩,是物理学名词Moment of InertiaMOI)的中文翻译。MOI是指物体围绕一个轴转动的惯性量度。简单地说,一个需要较大的力可以推动一个物体绕轴转动,MOI量为高;反之为低。推杆杆头MOI高,甜点外击球杆头不易扭转;杆头MOI低,甜点外击球杆头较易扭转。杆头的MOI可能因设计而变化,原则上,两头重中间轻的杆头,MOI高。同时,MOI与杆头重量成正比



高MOI杆头,偏离甜点击球杆头产生的扭转小;低MOI杆头,偏离甜点击球杆头产生的扭转大。一个重339克的杆头和一个重493克的杆头的MOI相差一倍以上。



No.4 (释:心经-心无挂碍-Evans)

静态结果与动态过程甜点、MOI与推杆击球可以经高精设备读出数个静态数据,用甜点击球或尽量接近甜点击球,使得他们的出球方向的数据更完美,成为无数教练和球员竭尽全力的练习目标。一种好心办坏事的情形是:为了取得精确的甜点效应,球员们击球时如临大敌,生怕有个闪失,至少是越推越紧张。更糟的是,他们把推准/摆到推杆诸要素的顶端,不要说捡没捡到这个西瓜,反正把其他的西瓜丢得一干二净。

 



一次电视转播获得的启发


在上届冬奥会的一次冬季两项比赛的转播中,一位欧洲运动员在立式射击时,3发击完后做了一个重新瞄准调整,电视里的前冬奥会冠军的评论员说:“糟了,她失去节奏了。”果然,剩下的3发子弹环数不高。我再次认识到,连射击这样看似只要瞄准了就可以打准的运动,静态的“准”的背后起决定作用还是动态的节奏





NO. 5通往甜点击球与稳定挥杆的“桥梁” 
节奏
(兵:孙子兵法-静如处子动如脱兔-Evans)
我们这里说的节奏并不是指死板的节拍本身,而是强调那驻在每一位运动员骨子里的动态韵律,并全然将自己投入其中。这种运动的动感远远超越语言所能及,到目前为止,我认为最贴切的表达是:和你的杆头跳舞吧!

运动的物体都有称之为“自然频率”的运动“步调”,契合了这一自
然频率的便是节奏。想一想如何推动秋千上的孩子,或者熟练地
转动身体上的呼啦圈,与它们的自然频率合拍便形成“节奏效
应”。从某种角度上说,节奏不需要学,只需要寻找,因为,我们
人天生便是“节奏”的“被造物”----我们首先活在节奏的脉动里。


推杆节奏的细节期待大家深入探索。


推杆时的甜点触球对把球推直极为重要,但是,甜点击球是“果”,身体的稳定性是“因”,节奏则是通向稳定的“桥梁”。



第三功 -- 自然轨迹




No.1 “完美的”轨迹 (道-道法自然-Evans)

现代科技已经证实,挥杆路径对出球方向的影响占20%至8%左右。为了消除这多达20%的影响,一部分的人的主张是“走直线”,让杆头在上杆下杆过程中一直沿着目标线移动,这便是一部分人头脑中的“完美轨迹”。

我们承认,这是推杆路径最好的机械化的解决方案。但是,前面讲过,要想实现这样的完美轨迹,你必须做到两点:一是上杆时手臂离开身体,并在下杆时手臂靠近身体;二是上杆时将推杆杆身逆时针旋转,下杆时将杆身顺时针旋转。

问题是我们人要实现这样的“完美”轨迹却并不自然。高尔夫站姿和人的生理结构使得推杆杆头在绕脊柱旋转时呈自然的小弧线轨迹。这时,我们的手和手臂与身体成为一体,手腕也不需要额外的运动。在上杆到顶点时,杆面指向较目标线会开放1°-2°。

不用担心,可见的是当球杆触球的前后5-6英寸,球杆的行进路径非常接近直线。球员需要练习的更多是“放手”。

这种符合人类身体解剖结构的自然挥杆路径才是完美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才能看到现实是巡回赛球员中大约96%的球手的挥杆路径都采用这种“小弧线”挥杆。

No.2挥杆轨迹的“形状”与身体姿态

(儒-大学-修身-Evans)

由于人体解刨学结构,推杆姿势上脊柱弯曲越少,(手臂垂直于地面的情况下)挥杆时杆头轨迹就“弯”,脊柱弯曲越多,轨迹就越“直”。


挥杆自然轨迹的“弯”和“直”和上身弯曲程度形成直接关联。挥杆自然轨迹的直是以身体大幅度的弯曲为“代价”的。为什么说是“代价”呢?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执行“目标游戏”都与人的视线/野有很大的关系,中文专门有“鼠目寸光”的成语,用来形象地表达目标运动再合适不过了。这也就是我们在顶级巡回赛中很少看见球员过于弯曲他们的上身来换取“直线”的原因,而那些亲身尝试了多年的球员(如魏圣美)也在近年放弃了这种追求机械化的直的努力的主要原因吧。

至于自然的挥杆轨迹当然就来自于自然的身体姿态。那么,到底怎样的身体姿态才算“自然”呢?这就是推杆的“艺术”----不同的球员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个人习惯和后天训练所形成的的最顺畅、最有信心的挥杆轨迹,便是最好的挥杆路径。



No.3 “完美的”推杆训练辅助设备(儒-大学-格物-Evans)



我们在果岭上常看见五花八门的推杆挥杆辅助训练设备。我强烈建议球员在选择推杆辅助练习时,不要只是看见哪个别人在用什么设备,而是要先搞清楚这个辅助训练设备的设计意图是什么,以及你想要的挥杆轨迹是什么样子的,你在场下推杆实际上是什么样子。





第四功 -- 质心击球



No.1 质心与甜点

(儒-中和-中庸-Evans)

实践中,杆头的质心(center of mass)专指杆头在垂直方向上的中心在杆面上的投射点。所以,所谓“甜点”专指杆头水平方向上平衡点,判断是击球点“左了”还是“右了”。“质心”侧是判断击球点“高了”还是“低了”。

由于杆头的上并没有标注出质心位置,所以,质心是靠推杆击球时感知出来的。

球的初始方向与其滚动的质量密切相关。触球后球的跳动和侧旋将极大地影响球的滚动方向。



No. 2 质心击球与球的起飞角度

(儒-大学-格物-致知-Evans)

球在果岭草上,从细微角度看球是坐落在草“窝”之中的,在微观的角度,我们可以想象球被四周的草“挡住”。推杆击球时需要有刚好的向上击球角度,让球“越”过四周的草。这样,球才不会被“窝”的边沿阻挡形成跳动,落地后才会迅速地前旋。实验表明,球的最佳滚动产生在击球后4至6英寸球既不前旋又不后旋的“平飞”,如图:

实验表明,推杆击球存在一个最佳起飞角度,为1°-2°。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每一只推杆出厂时杆面都不是设计成0°(杆面相对于地面为90°)的直角,而是带有3-4°的仰角(向上角度)。实验同时表明,击球瞬间,杆面的最佳有效仰角为4°左右(取决于不同的草种)时球的初始飞行为最佳,低于这个角度球会“砸”向地面,形成弹跳;大于这个角度球会产生倒旋,落地后会导致平滑,造成不稳定。

部分教练片面地强调“正旋(topspin)”,要求球员杆身前倾,或前压,或调小杆面仰角,他们大多缺乏阅读大量现代推杆研究和实验文献机会,他们想当然。


No.3 “前压”与球的起飞角度

(禅-南华经-自性-Evans)


在人们观看巡回赛比赛中,看见有一部分顶级球员在推杆下杆前有一个习惯,就是双手前压后带动上杆(米克尔森、斯皮思等)。于是,人们就想当然地认为顶级高手们都需要把推杆杆身前倾,以为这样才能让球更好地滚动。

我们不能只看表面。我们看见的是球员有“前压”动作,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他的推杆杆面仰角是多少。我们要知道,推杆杆面的仰角是可调的。前面说过,推杆出厂一般的杆面仰角在3°-4°,如果有“前压”习惯的球员会导致击球瞬间由于杆身前倾而导致杆面有效仰角不足的话,这名球员的推杆一定会经过调杆师将杆面仰角调整成使得球的起飞角度及相关数据最适合前面提及的合理飞行和滚动数据。


No. 4杆底角

(儒-大学-格物-致知-Evans)

上图红线形成的夹角即为球杆的底角。现代推杆出厂的底角一般在71°左右。

由于推杆杆面一般都有3°-4°的杆面仰角,因此,和铁杆一样,改变推杆的动态杆底角就会改变杆面角度(杆面指向)。简单地说,(右手推杆)将杆身越直立(杆头根部越抬起),杆面就越指向右侧;杆身越平放(杆头趾部越抬起),杆面就越指向左侧。





No. 5:质心击球与实际杆底角

(儒-大学-格物-致知-Evans)

统计表明,大多数巡回赛球员中的推杆好手,击球时他们推杆杆头的实际底角都呈根部高于趾部的趋势,也就是说,大多推杆高手他们推杆时杆身更趋于直立。

我个人认为,这与推杆整体的“动态质心”有关。我的一位教练(美国前美巡赛职业球员、推杆/短杆教练Stan Utly)建议,所有的推杆底角都应该被调整为75°甚至更大。

上图为美国著名球员Steve Stricker在美巡赛的果岭上。



编后语

“看说明书学不会骑自行车”

运动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个知识理解的过程,而更是身体力行的过程。所以,要掌握推杆,除了上述的知识点,还有大量的知识点以外的“不在两边,及其中间”的内容的学习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