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不必在我 ——中国高尔夫俱乐部的初心与使命 2024年,中国高尔夫俱乐部年会迎来第25届,与此同时,新中国高尔夫也迎来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40 周年,两者交融共庆,意义非凡。 纵观1984到2024,中国高尔夫发展取得过傲人的成就,然而,站在历史的节点上,诸多问题发人深省。比起欧洲、美国等高尔夫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高尔夫俱乐部在管理服务、草坪养护水准、构建多元文化以及社群关系建立等方面依然存在巨大鸿沟,即便与亚洲邻国日本、韩国相比,我们的管理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 当高尔夫投资者、管理者汇聚一堂,许多问题值得思考,40年来,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我们做到了什么?下一步,作为国家开放战略晴雨表的高尔夫俱乐部,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俱乐部文化的演变与缺失 中山温泉高尔夫球会的出现,实则是中国俱乐部文化的开端。 1984年8月25日,作为新中国内地第一个高尔夫球场,中山温泉高尔夫球会盛大开业,这一天,被普遍认为是新中国高尔夫运动发展的起点。而更有意义的是,从那时起,俱乐部文化开始生根发芽。 人类天生具有社会化属性,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因此,才有了家庭这样的最小单元,同时也有了国家这样融通语言、文化、种族、领土和历史的社会群体。介于国家和家庭之间,社群关系的延伸,依托于俱乐部这一级别的社群结构。 俱乐部以共同爱好为纽带,组成了一个个小团体。上世纪七八十年,中国的城市中,社群活动的开展依靠工厂或单位所设立的“职工之家”,人们可以在业余时间下棋、打篮球、打羽毛球等休闲活动,并借此契机建立很粗放的社群链接。如今,车友会、歌友会、骑行俱乐部等多种类型的俱乐部,将拥有共同志趣的人们凝结在一起。 不论中外,在所有类型的群体组织中,高尔夫俱乐部拥有最纯正的社群文化。 高尔夫俱乐部必须拥有自己的场地,且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高尔夫球场,每个俱乐部的成员对自己的场地拥有特殊的情感归属与依赖。俱乐部的存在,是这项运动的根基,它是高尔夫世界稳定的“稳压器”。没有俱乐部,青少年球员的培养以及比赛的举办将无从谈起,而高尔夫俱乐部更重要的目标和使命,就是要建立稳定良好的社群关系,让俱乐部成为会员、高尔夫球爱好者共同的家园,增强黏性和归属感,成为他们在家庭、工作场所之外另一个能够展示自我兴趣、投射成就感的心灵栖息地。 然而,当走过40年发展历程,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一些管理者忽略了俱乐部的属性,没能很好地构建和维护社群关系。这是一个缺憾,正是这种意识的缺失,造成高尔夫运动囿于小圈层内,未能获得更大的突破与发展。 审视当下,俱乐部文化的挖掘,将重新成为中国高尔夫人的重要课题,这也必然是中国高尔夫从业者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绅士精神的重塑 当高尔夫在新中国走过40年,中国女子球员已经有能力站上世界之巅,青少年高尔夫赛事遍地开花,这项西方舶来运动似乎已呈现一派繁荣之景象,然而,高尔夫运动停止被妖魔化了吗?这项高度文明的运动,其核心精神得到代际的传承了吗? 和奥运精神不同,高尔夫运动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奥运赛场上,绝大多数运动项目都展现着竞技与较量的力与美,尊重对手并击败对手,是体育精神的传扬。而高尔夫运动则强调自律和为他人着想。 从不断完善的规则,到人们津津乐道的礼仪,高尔夫运动始终在完成文明的深度展示。每一个参与者都需要考虑别人,是为高尔夫运动的核心精神。正是这种跨越了东西方文明的绅士品质,造就了高尔夫俱乐部里的文化氛围。在俱乐部会所中,人们和睦相处,行为举止遵循相关礼仪,总能呈现出和谐友好之景象。 因为讲究绅士精神,高尔夫被称为绅士运动,但近些年,鲜有高尔夫人提起“绅士”这一称呼的内涵,更不愿受其约束,俱乐部也没人对从业者和球手按绅士设限,这成为中国高尔夫很多问题的源头。 绅士风度是一种传统的西方礼仪规范,特别是在英国男性中备受推崇。它要求男士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展现出富有教养的形象。绅士风度的基本要素包括礼貌、尊重、尊严和骑士精神,强调文明用语和礼貌待人,不做任何越礼之事。 绅士风度和高尔夫之间的联系在于它们共同强调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高尔夫的规则和礼仪,不是空话,而是渗透到一个人品行与修养的方方面面。在高尔夫球场上,一个具有绅士风度的球员,会展现出对规则的尊重、对对手的尊重,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爱护。他们会在打球时保持安静,避免干扰他人,并且在比赛时也不时会对球场进行维护,比如扒平沙坑、修复球道打痕等。这些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涵养,也是高尔夫运动精神的延伸。 与很多门槛低、弱连接的运动不同,高尔夫不容易上手,但它有着很强的挑战自我的属性。这让高尔夫参与者之间的链接感很强。打一场球要花费四个小时左右,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拥有很强的创造快乐的力量,能够促进多巴胺甚至是内啡肽的充分释放,带来强烈的成就感。 正因如此,高尔夫运动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沉淀,成为了高度文明的产物,打高尔夫球也是一场文明的跨越。 在历史的垃圾时间中思考 40年,当代中国高尔夫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4年到1994年。 1984年8月25日,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球场的中山温泉高尔夫球场盛大开业,次日的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头版,曾这样评述——“这个球场的建成,为我国旅游事业增添了新的康乐设施,对增进国际交往和加强省港澳的体育联系创造了有利条件”。彼时,广东省委在中山温泉球场项目的批复意见中也有这样一句表述:“给外商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而这也正是新中国高尔夫球场诞生的初心。 从此,中国的高尔夫球场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开始进入1.0时代。 第二个阶段,从1994年到2004年,可谓2.0时代。 这是一段稳步发展期,俱乐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球场建设一路高歌猛进,促进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东莞厚街、苏州工业园以及昆山等外商投资重镇,从长三角到珠三角这些开放度最高的地区,高水准的球场应运而生,既满足了外商休闲运动以及商务社交的需要,也为改善营商环境、促进外商投资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在国家提出进一步开放的战略举措中,高尔夫球场功不可没。 第三个阶段,从2004年到2024年。 在此期间,球场数量从遍布全国的近700 家锐减至当下不到400家,球场开发建设戛然而止。至此,中国高尔夫球场的发展进入历史的垃圾时间。 “历史的垃圾时间”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米赛斯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在某段历史进程中,某种停滞不前甚至绝望,但又不得不经历的时期。中国的高尔夫,在最近20年来正处于这样的一个状态里,整个行业遵循“兴衰治乱”的历史周期律,进入了低沉期。 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一些现象和数字足以刺痛我们的眼球。 兴盛期建起来的球场,很多名字里都带着“国际”二字,都是按照锦标赛级别球场建造。但仔细琢磨,不难发现,其中真正达到国际标准的,或许只有1% 。40年来,中国构建社群关系最好的俱乐部不超过2%……在充满变化的关头,中国高尔夫的未来如何发展,需要更多人正视、理解、观察并顺应大势,等待时机。 2007年,第八届总联会在博鳌举办时,主题是“高尔夫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2022年,来到“两山理论”诞生地湖州办会,再进一步,主题是“高尔夫为美好生活添光彩”。经过40年的发展,高尔夫从最初的服务外商,服务改革开放,吸引外商投资,到现在融入越来越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并构建起一种强社交属性的生活方式。 回顾历史,中国高尔夫运动实现了从1.0到2.0的跨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包括产生了冯珊珊、殷若宁两个大满贯冠军得主,两个世界第一,这项主要由中国民间推动发展起来的运动也为国家争得了荣誉。2016年里约奥运会,冯珊珊赢得铜牌创造历史;而在刚刚过去的巴黎奥运会上,林希妤再次获得铜牌,举国自豪。 然而,要迎接3.0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自己周边世界的巨大差距,并思考如何缩小差距,这是从业者的责任与使命。 3.0时代的中国高尔夫是何种景象?不难想象,俱乐部的管理理念,务必将由单一的经营球场向经营社群关系转变,提供物有所值的场地和设施,营造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景和难忘的打球经历。 中国高尔夫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高尔夫球场的发展与国家的开放政策紧密相关。 历史的垃圾时间,恰恰赋予我们宝贵的窗口期,借此时机,审视自己的不足,在国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尔夫俱乐部也势必要与时俱进,完成更高水平的开放以及更加高质量的发展,中国高尔夫的投资人和管理者也必然要为讲好高尔夫的中国故事而笃定前行。 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是为一种胸襟与境界。只有保持住历史的耐心,接续奋斗,才能让这项运动在中国再次迎来发展与繁荣。 —— 陈亚雄 中国高尔夫俱乐部年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