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国高尔夫的大日子。
据说一大早,国家发改委率陕北及榆林一众官员赴榆林球场展开调查,一行24人,球场准备了10台球车,其中有一台是大型球车。
也许是革命电影看多了,我总觉得,在陕北发生的事,场面感都那么饱满。
在我记忆中,如此大规模的调查组,在年轻的中国高尔夫历史上,可能是首次。
撇开场面感,戏剧感,这又真真实实地是一场生死刧战。
一切都因为9月12日央视网夜间的一则新闻,主题是“榆林荒漠化地区违建高尔夫球场无任何审批手续营业十余年”。
当地政府很快表示要成立调查组,两天之后,调查组开进球场。
很多朋友来问,那怎么办,榆林高尔夫球场还保得住吗?那么好的球场!
有朋友更感伤些,引用了鲁迅: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你看。
价值,毁灭,这是一个古老而常青的话题。
又有人问,榆林在哪里?
在西北重省陕北的最北边,这听起来像希区柯克名片《North By Northwest》,只是如今榆林这部影片,是否也有个Happy Ending,需要一个比希区柯克更雄才大略的导演。
从地图上看,榆林其实是中国最腹地,也是新中国的福地。榆林南边就是延安,从榆林去延安,可以经过九曲黄河中最壮观的乾坤湾,以及清涧和梁家河。
你肯定读过《沁园春雪》,1936年毛主席率军东渡黄河前在清涧写的,至今那里都有雕像。
这几年我到榆林多次,印象最深的是2020年元月,天降大雪,沙漠球场内引为经典的红柳黄沙静静地掩映在美丽的白雪之下,也应了伟人的“须晴日,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唱美榆林走天下》,正如陕北民歌手杜鹏鹏的成名曲:“唱不尽统万城金戈铁马,热血染緑大漠黄沙……”。
染绿黄沙是陕北人的豪情和梦想,用高尔夫球场来染绿黄沙,对于陕北人来说,是重新谱写的一曲信天游经典。无奈,榆林的高尔夫命运,亦如陕北民歌,激越而悲凉……
怎么又有“违建”新闻这一出?
这类新闻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已久,特别在央视新闻这样的平台,在现在的高尔夫语境下,就不得不引起重视,不得不引起地方组团调查,也不得不引起各种层面的解读,这也是这些年的常态,只是这次榆林的事,透着一点历史的玄机。
那是什么事?
原罪的事。
说到高尔夫原罪,必须提到741文件(即2011年4月11日,中国发改委率监察部、国土资源部等十部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这份文件列明,,2004年后,任何开工建设的高尔夫球场都在清理整治范围,榆林的球场是在2004后建造的,在刧!
不过,那则央视新闻不提原罪,反而用水资源和生态来说事。这就太不懂榆林球场这些年的良苦用心。
如果榆林球场真的因为这则报道被清理了,那可能真是当代高尔夫走西口的悲剧。
我觉得不会这么发展,甚至我倒希望,凭借央视这个高端平台,借着如此高调的地方调查,让我们重新打量一下盘缠多年的高尔夫生死刧,如果中国高尔夫球场的命运,能借这次的榆林风波有一个新的说法,央视这则新闻不啻带来意外之喜。
这两天高尔夫行业人士的反弹也是一个惊喜,也许他们都意识到高尔夫保卫战已退无可退,也许榆林球场的存亡牵动了他们内心的那根底线。
表现形式是,他们都在极力证明央视这则新闻里专业的错,尤其是新闻里提到的球场用水问题。
这倒是真的,
这几年球场名声鹊起,会所前第9洞和18洞之间的人工湖受到的点赞最多,湖之间有条长长弯弯的木桥,桥畔有锦鲤跃动。
那么湖水资源从哪来?在第九洞发球台背后提供了答案。那里安置着一套昂贵的疏干水处理设备,有专门的输水管和十几公里远的华电集团小纪汗煤矿相连,把煤矿废水(疏干水)接过来处理后供球场用。
有些自媒体进一步解释,榆林球场的这套净化设备的二次净化,要高于国家标准。
具体标准指数是多少,我没去问,相信对榆林球场,用水问题其实最不是问题。
我去过小纪汗煤矿,矿区除了挖煤的、洗煤的、运煤的设备,工作人员的生活区,印象最深的是居然还有一个舞台唱社戏,当时我就觉得,有这么一个高尔夫球场来消化疏干水,真是件两全其美之事。
我估计央视新闻组大概率并没有走到小纪汗。
环保也是被这条新闻拿来说的话题。
记者应该是没听说过GEO,这是国际高尔夫环保组织的缩写,大本营在英国,主要要求是维护高尔夫球场的生态环保。
疫情前,该组织负责人苏格兰人约纳森到了榆林,在球场走了一圈,大为赞叹,没想到在陕北沙漠里有这样一块敬畏自然、拥抱自然的所在。
用数字来说话,球场的草坪面积小于总用地的三成,优于GEO的指标;球场还为动物特设了生存通道,废弃物料土块用来堆砌成人工湖岸…,都是榆林为环保作出的答案.
GEO很快给了球场认证,证书并不大,曾经被安放在当年会所大厅的中央。现在整个中国,包括港澳,能拥有这证书的球场也就九个。
在北京出版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19年5月刊,曾经以榆林为主题作过文章,说的也是沙漠球场在环保的建树。
当年的会所是一幢非常简约美观的木制建筑,也因为原罪给拆了。拆时有人发视频给我,现场不少人都哭了。后来物料拉到新疆雪山度假村原样拼回,好坏有了个念想。
会所原址上,东主买了一辆长长的集装箱车,临时客串会所。我一度喜欢坐在那车顶上,望着湖光看着夕阳,那是中国高夫最凄美的景色,没有之一。
这两天,有一些朋友说,如果取消榆林球场,那无异于还绿洲于沙漠,是一种倒退和浪费;甚至说要还榆林高尔夫人以正义,这明显又是扯远了。高尔夫球场而已,原罪放在那,哪来正义不正义,倒是绿洲和沙漠,在榆林从来不是这么解读的。
风沙有情风沙老,从头开始,榆林就是西北的资金,西北的设计师,西北的管理团队,西北的风景线。
榆林球场设计师和我聊过他的设计理念,说把球道巧妙嵌进原生态景观,让草木和沟壑、气候和生灵构成球场的魂,根本不占用林地和农地。要把红柳和黄沙深深地印在球道上,印在打球人的心里。
成效几许,见仁见智,但致敬沙海的用心是到位了,所以,用沙漠或者绿洲来分野其球场,那是不理解榆林人。
我们再来谈谈所谓原罪。
这几年榆林球场,虽然连获业内好评,各路评奖都有份,但日子过得像小媳妇一样战战兢兢,常常听说有这样那样的宵小机构或自媒体来打秋风,球会也经常是散财图清静。凭球场的资质,本来可以堂堂正正现身江湖挥斥方遒的。
我见证了球场最大的委屈,2019年为了举办全国团体锦标赛,沙漠球场花了重金,球场呈现最好状态,准备会开了好几次,补足了服务人员,烤全羊和信天游的标配草坪晚会令客人们每每意尽而归,参赛队员也全部到位。可就在开赛前两天,比赛突然被叫停。
媒体,或者官方,没有任何具体的说法和安慰。
没什么理由,若有的话,就是原罪。
也许我们该正视原罪了。
这次不少陕北朋友苦巴巴地说,18大之后,关于高尔夫整顿的时间有一个脉络,榆林高尔夫其实是可以有条生路的。
2017年1月22日,被视为741文件后另一个中国高尔夫大日子,因为这一天公布了球场清理整治的结果,中国当时683个球场,保留了496个,排在第489位的,就是陕西榆林沙地草坪高尔夫球场。
陕北的朋友说得对,整顿球场告一段落后,西部地区体育文化旅游等欠发达地区和其它地区需要平衡,榆林球场能保留至今,肯定有她的命数和际遇。
当年西安能在其它大城市中脱颖而出赢下全运会主办权,也有这西部苦情因素。如今高尔夫,偌大的陕西省,也就三个球场,而陕北这么有特色的红色故乡,也只有榆林球场。
由于其不可复制的西北情调,由于其满极而溢的陕北文化氛围,由于球场上下的高质量追求,榆林球场不但在国内被视为瑰宝,在国际上也有了名声,假以时日,在世界百佳的征途上多走几步也不是没可能。一位外国朋友看了榆林球场的照片,曾经感叹道:From here to eternity (走进传奇)。但如果老是因为原罪而活得如此风雨飘摇,那么,任何传奇也早晚会被雨打风吹去。
陕北的朋友还有几句潜台词,说如果真的球场不复存在,传奇消散,榆林成了国际笑话,本来安居乐业的数百员工又成了社会的负担.
这样的担忧也是客观存在,说起来都可能是榆林之失,中国高尔夫之失,更多的是人心之失。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我给榆林球场的东主留下这句话,想给屡屡受到创伤的他以安慰。
如果你去过沙漠球场,就会对大门口对面那句响当当的金句历历在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能正是这位东主给高尔夫带来的美好主旋律,让人们对榆林球场心存希望,也正缘于此,央视新闻一出,人们第一反应是无奈:
高尔夫啊,回首不是百年身。人们每每回头,一眼看到的总是741文件。原罪之中,死罪或许已免,活罪连绵不绝。
每次什么媒体来,央媒也好,自媒体也罢,哪路大神到榆林来叫个板,都会被当回事,都会被高度解读。
既然高度解读,我们不妨再深深地审视这则新闻,深深地审视榆林高尔夫的意义。有没有别样的解读呢?
这样大阵仗的调查能否深刻体恤榆林高尔夫的给当地带来的诸般好处呢?大的如城市名片,或纳税大户,或环保重器;小的如解决当地就业,旅游餐饮,青少年体育培训。
更重要的是,榆林高尔夫的去和留,检验着调查组的智慧。
榆林素有中国科威特之誉,无非是说其富裕,其实榆林可以付出得更多。如今世界上盛行目的地高尔夫,人们千山万水的过来,尽情享受高尔夫和地方美食美景。榆林占尽天下风情,除了高尔夫,还有那么深厚的红色旅游文化和陕北美食……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神木的碳,还记得这句美丽的赞誉吗?榆林球场到这几个地方,都是个把小时。
如今,由于央视这则“9.12”新闻,由于今天的调查组的进场,很多人都在等待,高尔夫界的,体育界的,文化界的,这也许是榆林高尔夫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一次亮相。
无论榆林球场的命运如何,我会记得这样一幕:打完18洞,走进木制会所,那位来自米脂的服务员轻声说,来一碗张爷爷酸汤面,再卧一个蛋,好吗?
(本文圖片由王凌拍攝)